6月5日,赖奶奶、刘杰书院长和同学们送李静时的情景 李俊/摄
阅读提示
2005年9月,襄樊女孩李静考上了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为李静筹集学费的父母却被洪魔吞噬。正当悲痛中的李静对未来一片茫然之时,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的专车驶进了她所在的村子。从此,在爱心的呵护下,李静进了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爱心中成长的李静,懂得了爱的真谛,又把爱心向社会传递。
6月5日,大学毕业踏上回家之路的李静,心情和当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在恩人赖奶奶和同学们的祝福声中,学有所成的李静告别了恩施这个让她梦起梦圆的城市。
大学梦圆
6月3日早上,刚到上班时间,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大四毕业生李静便来到院长刘杰书的办公室,还有一天就要离校了,她有两个心愿想实现。
“我打算把我所剩的捐款全部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同学们,让他们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李静这样的决定,让刘杰书在惊讶的同时,更感到欣慰。
但刘杰书还是忍不住劝她:“你还是把钱拿着,以后对你和家里也能多些保障。”“我现在有了工作,就应该自食其力了。我这么做,父母在的话一定会支持我的!”这是李静大学4年里给刘院长做的唯一一次“思想工作”,为此,她事先做了很多准备。所剩的捐款共19300元,全部是社会各界给她的爱心捐款。4年以来,科技学院以李静名义接收到的捐款有6万多元,除去两年的学费和四年的生活费外,所剩还有近两万元。学校早在李静毕业返校前就向她发出了领款通知,但李静迟迟没有领取。
4年前,因为一则报道,李静成了科技学院师生的牵挂。
2005年9月5日,《楚天都市报》发了一篇题为《夜宿小船不料上游泄洪,为筹学费苦命夫妇消逝在汉江》的报道。讲的是家住襄樊市谷城县汉江边冷集镇的农家女孩李静考取了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父母为了给她筹集学费,夜以继日地收割庄稼,晚上就在船上休息。8月31日深夜,汉江上游的王甫洲水电站泄洪,将李静家的船卷走,父母被洪水吞没,李静和妹妹转眼间成了孤儿,李静的大学梦眼看成了泡影,还有爷爷奶奶需要她照顾……
消息见报的第二天,刘杰书看完报道后,径直来到招生办查看新生资料:那个家庭遭遇不幸的学子果真是该院录取的05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李静。
刘杰书按照信息表上所留的电话拨了过去,听到的只是一片抽泣声。刘杰书鼓励她:“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珍惜学习的机会,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克服。”
李静不知道,就在刘杰书院长给她打电话的第二天早上,科技学院为她的事专门召集全体教职工开会,决定当天下午安排专车,由刘杰书和招生办主任覃红斌专程接李静到湖北民院科技学院学习。
2005年9月8日下午6时,刘杰书和覃红斌驱车一天一夜,行程750公里,到达谷城县冷集镇。因刘杰书事先和镇上领导取得了联系,他们一起来到李静的家中。同时,镇里已经决定将李静一家纳入低保,并免去其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妹妹李明芝的全部学费。当晚,刘杰书向湖北民院主要领导汇报了李静的情况后,学校同意科技学院免去李静大一、大二两年的学费。
9月9日早上7点,李静和刘杰书等人从村里出发,直到晚上10点才到学校。“没想到班主任和同学们已等候我多时,看到我们到了,大家长时间掌声欢迎我,教室的黑板上写着‘热烈欢迎李静同学’的大字,我的眼泪牵着线地流……”李静说,入学第一天的情景,她终身都不会忘记。
“学院还为我准备了一整套生活用品。想到我刚来学校肯定放心不下家里,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让我给家里报平安。”当晚,李静吃完师哥师姐们为她买来的炒饭和水果,想起这两天来发生的事,难以入眠。
爱心相随
李静的大学生活得以安定下来,不久,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道德观察》栏目组来到湖北民院科技学院,制作了题为《梦破梦圆》的专题片,报道李静的故事。一时间,全国各地好心人的关爱如潮水般地涌向李静。据刘杰书回忆,科技学院的5条招生专线连续一周都用作了爱心专线。
李静的另一个心愿正与此有关。“我想找到赖奶奶当面说声谢谢,我之前找了她很久,都没有结果。”李静说,如果学校方面能提供一点点有关赖奶奶线索,她都一定要找到恩人。“和赖奶奶见过一面,她只说自己是邮电系统的退休职工。”这是李静知道的关于赖奶奶的唯一线索。赖奶奶因为看到了那期《道德观察》节目,专门找到学校,表示想从她每月770元的退休金中拿出100元资助李静,4年将兑现4800元。
2005年11月28日,赖奶奶通过学院领导和李静见了面。李静记得那时已快冬天了,“赖奶奶递给我2000元钱,并说她可以从家里搬个饮水机来,以便我冬天能喝上热水。我告诉她寝室已经有了饮水机,她才放心离开。”之后两年,赖奶奶也有来过学校,但怕打扰李静,两人没有见面,只分别送来了1000元现金。
今年6月3日晚上,学生科老师告诉李静,赖奶奶打电话到学院来了,说她明天早上来学院看李静。“真好,太好啦!”这条消息让李静激动得跳了起来。原来赖奶奶近一年来因为身体不好,一直住在万州儿子家里,刚做完手术,两天前才回恩施。一到恩施她便和学校联系,约定第二天见面。
赖奶奶又一次亲眼看到了这个让她牵挂了4年的孩子,把承诺中还没有兑现的800块钱硬塞给了李静。令在场的老师吃惊的是,赖奶奶说,“我是准备好了才来的,中午我代表李静请大家吃餐饭,感谢大家对她这么好,这真是她的福分呀!”由于学院领导实在脱不开身,李静的班主任和李静的好友出席了赖奶奶安排的晚餐。
席间,赖奶奶语重心长地对李静和其他同学说:“你们要珍惜缘分,珍惜工作,好好回报社会!”李静觉得十分惊讶,她的另一个亲人“范妈妈”也曾跟她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李静和“范妈妈”的缘分也是始于那期《道德观察》。2005年11月16日,台胞范女士觉得社会各方帮助李静上大学的故事十分感人,想到自己从小遭受过的苦难,她决定资助李静。“范妈妈”通过转账,为李静一次性存入了4年的生活费。
“范妈妈”一直没有中断和李静的联系。大学期间,每到周末,李静都能接到“范妈妈”的电话,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范妈妈”都会耐心地帮她分析。对于素未谋面的“范妈妈”,李静心里除了感激还有敬佩。
“范妈妈”吃过苦,通过奋斗成就了一番事业,还不忘回报社会。李静在心底里认定,“范妈妈”是值得她尊敬和学习的长辈。在“范妈妈”的多次邀请下,今年春节,李静带着妹妹来到上海“范妈妈”的家中团聚。通过“范妈妈”的介绍,李静来到浙江湖州一家电子公司做会计。这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台资企业,员工有数千人。李静对于这份工作十分珍惜,不断学习,勤奋努力,以求得到更好的发展。
知恩感恩
李静大学4年积攒下了一些“宝贝”,那就是很多素未相识的朋友写给她的信件。在与很多好心人的通信中,她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其中有不少是高中生,他们在鼓励李静的同时,也把她当作知心姐姐,愿意和她交流心事。
李静在班级毕业聚餐时,除了感谢的话以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与人交往要有亲和力,搭建心灵的桥梁真是太重要了!”
李静的班主任高华峰说:“李静是一个能化悲痛为力量的坚强女孩。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女孩,因为她的出发点总是为别人着想。”
让班主任和同学们感动的事总是时时发生。李静的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每年评选奖学金,李静总是榜上有名,但李静每次都主动提出先考虑其他家庭贫困的同学。她自己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做了4年的班级女生委员,班上很多女生都得到过她的帮助。
毕业前,李静写了一封致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信中说,“我舍不得离开学校,学校不仅为我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还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完整的梦想。事实证明,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毕业时,同学们都夸李静漂亮多了。白白的皮肤,交谈中毫不吝啬灿烂的笑容。李静知道,同学们这是在说她的状态更好了。回想起大一时寄照片回家,奶奶看到她又黑又瘦的样子,心里很难过。参加工作后,李静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数码相机,打算经常照一些照片给奶奶寄回去,让她放心。
6月6日早晨,天气晴好。刘杰书收到了李静发来的短信:“我已平安到家,家人都很好,我想陪奶奶和妹妹住几天后就按时回公司上班。谢谢所有的好心人,我也有信心做一个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