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历史传统,提高学校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升师生员工和来访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增加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经研究决定,特向全体师生、历届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等公开征集学校主要建筑的名称,现将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时间
自通知之日起至2023年3月5日。
二、征集对象
全校师生、历届校友、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
三、征集内容
1、学校道路命名:主环路1条,北门至图书馆1条,食堂东侧1条。
2、学校楼宇命名:学生公寓片区4个(按区域划分:1—11栋及14栋为一区域、12—13栋为二区域、15—17栋为三区域、校外4栋为四区域)、图书馆、体育馆、食堂。
3、学校广场命名:转盘处广场1个、体育馆前广场1个、现日晷广场1个。
4、学校景点命名:集装箱1个,如琴湖拱桥1个,如琴湖亭子1个,体育馆前连廊1个。
5、学校球场命名:篮球场1个、新篮球场1个、风雨球场2个。
征集内容具体标注图
部分景观楼宇展示
8-图书馆
11-广场一
12-广场二

13-广场三
14-集装箱

15-如琴湖拱桥
16-如琴湖亭子
17-体育馆前连廊
四、征集要求
所有的征集内容以“传承文化、彰显特色、规范有序”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办学目标、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需要,确保命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命名原则
1.尊重历史与传承性:在尊重学校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元素,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具有时代性特征。
2.突出特色与标识性:命名应寓意深刻,富有内涵,契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特点,具有激励作用和教育意义。
3.简洁明了与传播性:名称优美平实,文辞简练,易于记忆和传播,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名称。
4.规范有序与统一性:充分考虑命名对象的主要功能、地理位置、与其他建筑的整体协调,遵循统一的命名规范,遵循整体化、序列化、规范化通则,确保命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规范汉字,避免重名、谐音、同音、歧义和有时代局限的名称。
(二)命名要求
1.名称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遵循国家和地方等关于命名、更名的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名誉权。
2.命名应有总体设计理念阐述,每一个命名点要包含名称和释义两个部分,单个名称控制在5个汉字以内,每项释义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3.提交者应保证所提交的名称不含有任何虚假、误导或违法信息,并免除学校因使用该名称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五、投稿要求及方式
(一)投稿要求
1.各部门(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努力发动本部门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征集活动。
2.可以自行组成集体名义投稿,也可以个人名义投稿。提交者需填写《湖北恩施学院道路、楼宇、景点命名征集表》,提交时注意按整套方案提交。
3.名称设计者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相关信息。
4.所有作品将根据上交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如稿件出现雷同,以登记的第一时间为准。
(二)投稿方式
本次征集活动自即日起至3月5日,线上、线下均可投稿。
1.线下投稿请直接将纸质稿交至学校图书馆七楼706A办公室,备注好相关信息。
2.线上投稿请发送至电子邮箱:1600781278@qq.com,邮件标题须注明“【命名投稿+姓名+教工/学生/其他+联系方式】”。
六、评选及奖励
(一)评选
征集活动结束后,在广泛征集各种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将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组成评审组,对所有的征集文案作品进行认真评选,推荐出入围作品。入围作品,在校内媒体上公示或投票,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相关组织程序确定最终入选作品。一经确定,版权归属我校,学校有权使用、宣传或修订。
(二)奖励
1.入围奖:将根据命名质量和创意性进行评选,单项奖励50元,整套入围(90%及以上)奖励3000元,每个单体选3个入围。
2.采用奖:将根据命名质量、文化内涵和实用性进行评选,单项奖励200元,整套(90%及以上)采用奖励10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3.优秀组织奖: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命名活动的院系或部门,可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组织奖将根据组织力度和参与度进行评选,奖励标准为1000元/单位。
七、其他事宜
1.应征作品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应征作品如涉及抄袭或其他侵权行为,由投稿人承担一切责任。作品一经采用,作品著作权使用权归学校所有。
2.本活动解释权归湖北恩施学院所有。
附件1:湖北恩施学院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征集表
附件2:学校文化理念释义
湖北恩施学院体验与文化管理中心
2024年1月2日
附件1:湖北恩施学院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征集表
湖北恩施学院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征集表
命名人: 联系电话:
类别 |
序号 |
位置 |
命名 |
释义 |
道路命名 |
1 |
西门至田径运动场 |
|
|
2 |
北门至图书馆 |
|
|
3 |
食堂东侧 |
|
|
楼宇命名 |
4 |
1—11栋及14栋 |
|
|
5 |
12—13栋 |
|
|
6 |
15—17栋 |
|
|
7 |
校外4栋 |
|
|
8 |
图书馆 |
|
|
9 |
体育馆 |
|
|
10 |
食堂 |
|
|
广场命名 |
11 |
转盘处广场 |
|
|
12 |
体育馆前广场 |
|
|
13 |
现日晷广场 |
|
|
景点命名 |
14 |
集装箱 |
|
|
15 |
如琴湖拱桥 |
|
|
16 |
如琴湖亭子 |
|
|
17 |
体育馆前连廊 |
|
|
球场命名 |
18 |
篮球场 |
|
|
19 |
新篮球场 |
|
|
20 |
风雨球场二 |
|
|
21 |
风雨球场一 |
|
|
附件2:学校文化理念释义
学校育人理念、校园精神等文化释义
1. 办学宗旨: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
2. 使命: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
3. 愿景:成为中国最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
4. 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先;以贡献者为本;身正为范;担当尽责;直言不讳;甘当绿叶;向内归因;换位思考;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坚持长期主义
5. 校训精神:正德至善、为学至精
6. 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7. 人才培养特色:应用特长、职业特征、民族特色
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前期趋同,后期专化,产教融合,卓越培养,专项实习,精准就业”的“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未来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6.定位愿景: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办学定位,坚持“文化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校友荣校”的治校方略,举“数字”旗,打“健康”牌,凸显“民族”特色,走“高质量应用型”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山”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扎根恩施,立足湖北,面向华中,辐射全国,努力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新型应用型大学!
7.校训“正德至善,为学至精”释义:
“正德”出自“五经”之《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为实现“厚生”之目的,需“利用”自然之资源,以“正德”而促进“利用”,以“利用”而导向“厚生”。大学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厚德品性,实现修身养性的人生目标。我们倡导以端正品格、纯正思想、坚定心志、浩然正气,由身正实现德正,德正而品纯。
“至善”出自“四书”之《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阳明《大学问》:“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我们的宗旨“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是至善,是最崇高的善。我们倡导的至善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学和育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悲悯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世界上最美的成全。
“为学”出自清代著名教育学家彭端淑所著《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老子“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倡导的治学、善学、日日学、终身学,做学问,为大学。
“至精”出自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之第一卷《大医精诚》:“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文中又说:“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精微?”这里的至精形容获得知识微妙的一种最高深的境界。我们倡导做学问,做工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力求进入至精的最高境界。
“正德至善,为学至精”作为校训,是要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中我们能在讲道理、懂伦理、明事理、知常理、守法理、融情理、调心理、通哲理的过程中“正德至善”,在大气、正气、志气、骨气、底气培育中“为学至精”,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校歌:《历尽千帆仍少年》
悠悠施南,古韵绵延。
清江浪涌,琴湖潋滟。
正德至善,晷度回天。
为学至精,翘楚不凡。
骐骥志远驰山海,鲲鹏有梦上霄汉。
十里春晖育桃李,百年求索路漫漫。
心之信,意弥坚。
爱有恒,行方远。
驾长风,骋万里,历尽千帆仍少年。
本网/于超 谭喜